小黑蚊不是蚊子?

小黑蚊其實並不是「蚊子」,而是一種屬於蠓科(Ceratopogonidae)的昆蟲,而蚊子則屬於蚊科(Culicidae)。小黑蚊和蚊子雖然都會叮咬吸血,但它們在生物學分類上是不同的昆蟲類群。小黑蚊的體型非常小,僅 1-2 毫米,遠小於蚊子的 3-10 毫米,肉眼難以發現,且沒有蚊子的長吻,而是以利齒刺穿皮膚吸血。它們喜好潮濕陰暗的環境,如草叢和溪流旁,而蚊子則偏愛在靜止的水面繁殖。小黑蚊叮咬後會引起強烈的癢感和持久的紅腫反應,通常比蚊子的叮咬反應更為嚴重。「小黑蚊」這名稱主要來自於其小巧黑色的體型和與蚊子相似的吸血行為,但實際上並非真正的「蚊子」。

叮咬部位叮咬部位

小黑蚊口器短主要叮咬皮膚暴露部位,腿部、手臂等 蚊子口器長可以穿透薄層衣物,手、腳、臉頰等公司/服務提供的功能。

活躍時間活躍時間

小黑蚊主要在白天活躍。 蚊子則通常在清晨或傍晚時分活任何功能或編輯已列出的特徵。

叮咬跡象叮咬跡象

小黑蚊散開的紅色丘疹,通常看不到中間凹陷,顆粒狀分布密集 蚊子叮咬處中間可能有蚊子叮咬的小孔,略微凹陷

繁殖環境繁殖環境

小黑蚊可能在青苔、藻類生長等土壤潮濕的陸生環境 蚊子污水池、積水處容易生長

傳染疾病風險傳染疾病風險

小黑蚊較低,但可能引起皮膚過敏等問題 蚊子較高,可能傳播登革熱、瘧疾等疾病

小黑蚊出沒時間?
小黑蚊喜歡濕熱的季節,適合的溫度為 18℃~32℃,出現在春雨或梅雨季節之後,一直到秋季末,冬天相對減少。但隨著氣候暖化,目前全台一年四季都可見小黑蚊。小黑蚊主要在上午11點到下午3點之間吸人的血。 小黑蚊習慣低飛(約1公尺),主要是叮咬大家的小腿、腳、手背及手肘等地方。
被咬了怎麼辦?
通常雌蟲叮咬人體,專挑無毛髮部位,腳部、手、脖子、臉部等裸露的部位,及膝蓋、手肘、關節等皮膚較薄的部位。此外,小黑蚊也會從貓、狗、豬、牛等短毛動物上吸食血。被小黑蚊叮咬出現紅、腫、癢等症狀時,首先要儘速離開現場,切勿搔抓,以避免抓出傷口,造成細菌感染,先冷卻患處,用清涼的水打濕紅腫處或冰敷患處,使微血管收縮,以減少局部腫脹發炎反應,塗抹外用藥膏,以止癢、消炎,最重要的是若產生較嚴重之過敏反應(發燒、淋巴結腫大),應立即就醫。


小黑蚊在哪裡?
小黑蚊幼蟲喜歡居住於有青苔、藻類等的潮濕環境;而小黑蚊成蟲則喜歡居住於陰涼處,如樹叢、竹林、林蔭或果園等地,小黑蚊生長半徑約500公尺半徑範圍內是小黑蚊主要活動地區。 其中小黑蚊雌性成蟲為繁衍後代而常吸取人血,雌性小黑蚊壽命約38 天;小黑蚊雄性成蟲則以花蜜、露水等為食物,不會叮咬人類,交配後即死亡,壽命短於雌性成蟲。
小黑蚊最愛叮咬什麼人?
以下幾種是小黑蚊最愛叮咬的人

  • 汗腺發達的人
  • 體溫較高的人
  • 呼吸頻率較快的人
  • 體味重的人
  • 肥胖的人
  • 喜歡穿深色衣服的人
  • 身體擦抹香氣的人
  • 孕婦、生理期女性